到底是毀滅“車主”還是毀滅“消費者”?
發布時間:2019-03-12
這兩天奧迪公關部恐怕很忙,就是因為網絡自媒體的一篇“他們都買了奧迪車,他們都得了白血病|正在毀滅中產的毒汽車”。文章大概意思是買了奧迪的人,得了各種各樣的重病,甚至喪命。首先,我對作者包括所有患病的人表示同情,真心希望這樣事能少發生。但就這篇文章本身,我有三個邏輯上的疑問。
第一、我買了奧迪,我得了癌,所以奧迪致癌。這條推論是否成立,歸納法是否適用在這里(關于氣味、異味會在下一條講)。歸納推理是一種由個別到一般的推理。由一定程度的關于個別事物的觀點過渡到范圍較大的觀點,由特殊具體的事例推導出一般原理、原則的解釋方法。舉個例子:我看到了一只白烏鴉,我看到了兩只白烏鴉,所以天下所有的烏鴉都是白的。你會覺得可笑,為什么?因為歸納有嚴格的定義和條件,如果忽略這些,就會得出可笑的結論。
首先奧迪車主是個很大的群體(就以有氣味的那批次車為例,也有數以百萬計),這樣的樣本量可能什么樣的病都會有,而把病因歸咎于汽車,不夠讓人信服。這其中可能還有中500萬彩票的,有做生意失敗的,找出幾個這樣的人,我是不是能證明,開奧迪就能中彩票,就會生意失敗?
第二、拋開劑量談毒性,你真的是在作惡。學理科特別是生化的都知道,毒性都是和劑量關聯的,我雖然不是學化學的,也知道任何所謂有毒物都有安全劑量,也就是很多時候國家出臺的標準。我看到文章里提了一句,但卻沒有給出更多的解釋和權威的檢測報告。而是羅列出了苯這種一類致癌物的危害,我就特別好奇,作者你倒是把全文最關鍵的劑量寫清楚啊。
我還想舉個例子,氰化物大家都知道吧(就是諜戰片里特務被抓瞬間從領口咬下的那個小藥片),同劑量下比苯可致命多了。我們南方人春天愛吃的新鮮春筍,之所以有苦味,就是含有氰化物。按照這個邏輯,筍這東西就太可怕了,應該發動全民滅筍,更別談成為餐桌佳肴了。
第三、關于車內異味(特指苯、甲醛)的報道涵蓋許多品牌,怎么就是奧迪致癌了?這不科學,我們先假定文章里開奧迪的車主因為車內空氣而得了各種病是真的。那么由此可以得出,只要是奧迪這樣問題的車都會導致人得病(環境相同、致病源相同),那么保有量和發病數,必然是呈線性相關,就是說車賣得越多,得病的人越多。
事實呢,似乎其他所有品牌加起來,得病的人也沒有奧迪多。是其他品牌車主因為有極高的品牌忠誠度,所以選擇寧愿喪命也要保住品牌的名節嗎?當然不是。一條推導邏輯不通的觀點,也是非常讓人費解。
寫在最后
事實是什么我不知道,一些顯然的邏輯問題,我不吐不快。作為一名汽車編輯的同時,我也是一名消費者。消費者權益得到保障是我的愿望,我不希望本該是消費者節日的“315”,“消費者”這三個字反而給少數人背鍋當槍使。
在網絡上,很多時候聽風就是雨。我們作為消費者始終處于弱勢地位,誰也不是全科科學家,所以大部分人篤信“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觀點。而這一點正被很多“偽科學”、“偽權威”利用。因為,不管真實情況如何,不管奧迪車有沒有毒,我不買它總是不會有錯的。
而這,恰是那部分人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