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駕東風英菲尼迪Q50L 玩轉中庸之道
發布時間:2017-03-10
鳳凰汽車·搶先試駕 我相信很多人會覺得中庸這個詞似乎只有保守如豐田這樣的品牌才適用,憑什么是英菲尼迪?
這個年輕、美范兒、熱辣的運動豪華品牌似乎沒有什么元素能和中庸掛鉤,別忘了它的FX(即現款QX70)可是先于寶馬X6就已經做到把跑車和SUV融于一體,G系列(Q50的前身)則是日產高性能車Skyline的嫡系真傳,就連英菲尼迪今年在中國打出的品牌口號“敢·愛”都滿滿的是大膽和激情,所以中庸一說從何而來?
為了盡快撫平您已經不平靜的心情,我把昨天剛剛試駕國產英菲尼迪Q50L 2.0T的總結直接挪到這里:
這是一款幾乎在所有方面都有上佳表現,雖然不算拔尖,也沒有明顯短板的車。它的均衡性非常好,實用性、空間表現、舒適度再到運動性能、駕駛質感乃至于配置都達到中級豪華車的較好水準,請注意我并沒有濫用“最好”這個詞。
然后我再替廣大在小學兼任語文課的數學老師們澄清一個概念:中庸不是平庸。孔老夫子將中庸視為最高的道德標準,也是解決一切問題的最高智慧;中庸之道是恪守中道,堅持原則,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善于執兩用中,折中致和,追求中正、中和、穩定、和諧;隨時以處中,因時制宜,與時俱進。
具體到這臺車,國產英菲尼迪Q50L既不刻意強調運動,也沒有一邊倒的偏向舒適,它的動力參數、性能指標以及空間表現都不是同級別最好的,但每一項的水平都在同級別的中上等或更高,此外,它還有著不錯的準入價格門檻和條件實惠的保修保養政策,綜合看來,這就是一款非常值得購買的車。
它善于執兩用中,選擇了進可攻、退可守的戰略,無論你把它當做運動豪華轎車,還是純粹作為豪華轎車,它都能應對自如。
作為英菲尼迪落戶中國的第一款國產車型,它需要討好最主流的中級車用戶消費群體,以往單純強調個性和性能顯得不合時宜了,所以這次它懂得了因時制宜,與時俱進:以48mm這堪稱同級別最短的加長軸距幅度,打造出的是一款很好開、也很好坐,綜合產品力相當高的一款豪華中級車。
國產英菲尼迪Q50L相對于原裝進口的Q50最大的差別當然是加長軸距,不過英菲尼迪創造了一個新紀錄:它的加長幅度只有短短的48mm,是所有動過加長軸距手術的中級豪華車里改變幅度最小的。
48mm是個什么概念?大約是小口徑步槍子彈的長度,或者是一張2英寸證件照的高度,總之是個比較“微觀”級別的數字。相比之下寶馬3系Li的軸距加長幅度達到驚人的110mm,就連喊出加長也保持原汁原味的凱迪拉克ATS-L,軸距加長幅度也有85mm。
所以別指望48mm能讓Q50L的車內空間比Q50有飛躍式的進展,48mm比一臺iphone5的機身寬度還少窄1厘米,對于成年男性,腿部空間增幅最多也就3根手指的量。
為什么不多加長一些呢?別忘了英菲尼迪是發源于北美的豪華汽車品牌,美國人對于汽車“大一點更好”的理念在Q50上就已經體現得淋漓盡致。單看車身長度,標準軸距的Q50已經超過加長軸距的寶馬3系Li,而國產Q50L增加48mm之后,其車長和軸距已經能夠和雷克薩斯GS平起平坐--相當于Q50L的體格已經達到標準中大型車的水準,畢竟Q50還是一款相對運動和年輕的車型,如果真的追求大空間,那么不妨去看看更高一級的英菲尼迪Q70L。
英菲尼迪Q50L車身尺寸對比 | ||||
車型 | 車身長度(mm) | 車身寬度(mm) | 車身高度(mm) | 軸距(mm) |
英菲尼迪Q50L | 4852 | 1823 | 1456 | 2898 |
英菲尼迪Q50 | 4802 | 1823 | 1450 | 2850 |
寶馬328Li | 4734 | 1811 | 1455 | 2920 |
奔馳C 260L | 4783 | 1810 | 1442 | 2920 |
雷克薩斯GS | 4850 | 1840 | 1455 | 2850 |
制表:鳳凰汽車 |
原本夠大的車身尺寸也體現在車內空間,Q50的后排已經有得體的乘坐環境。按照我們“購車消費評價”的標準化評測方法,英菲尼迪Q50的后排腿部空間已經比加長軸距的凱迪拉克ATS-L更寬敞,甚至還超過了高一級的捷豹XF,所以從這個角度看,也確實沒有大幅度加長的必要性了。
不過加長國產拉長的48mm,Q50L后排腿部空間依然沒能超過加長幅度特別夸張的寶馬3系Li,但差距也是在毫厘之間。這一方面說明Q50L小幅度的加長確實效果不大,另一方面也說明標準版Q50空間已經很夠用了,所以請以改善的而非剛需的性質看待這額外的48mm。
既然效果不明顯,也沒有達到同級別最寬綽的腿部空間,為什么東風英菲尼迪還要費盡周折的拉長這48mm呢?君不見為了迎合國人對于“L”這個神奇字母的無限喜好,連雅力士這樣的小車換代都把名字改成了Yaris L,更何況加長風已經相當普遍的中級豪華車市場。
雖然英菲尼迪在很多人心目中是個性、運動屬性比較明顯的品牌,但一個L的出現,隱隱約約帶來了一些對家庭的責任感和務實的心態。無論是說服你的愛人還是家長,亦或是真的為了讓全家人有更舒服的出行體驗,的確有L這個字母存在的必要性。
所以別看48mm不多,但這個L還真的不能缺席。把話題往大了說,48mm的意義不在于對乘坐舒適性又明顯改善,而是改變了Q50L的產品性質,讓它更符合中國以家庭為中心的主流購車消費群體的情感共鳴,或許通過這個L,能夠讓英菲尼迪逐漸擺脫個性運動車的小眾身份,進而能夠更直接的和ABB這樣的主流品牌爭奪市場份額。
關于乘坐空間,我要表揚Q50L的后排座椅不僅腿部空間夠寬敞,而且后排坐墊還特意加長,打造出同級別最長的后排座椅坐墊。要知道坐墊越長,腿部“空間”看上去就顯得越小,對于廠商這是個“吃虧”的做法。而有些“聰明”的品牌就知道很齷齪地用削薄座椅和壓縮坐墊長度的手段讓腿部空間看上去很大,但因為承托不充分,乘坐時間長了會相當難受。
相比之下,英菲尼迪Q50L的座椅填充物足夠厚實,坐墊的長度和角度也相當合適,我們身高186cm的體驗者是典型的長腿歐巴型男,他表示大腿全段都有足夠支撐,長時間乘坐的舒適感特別滿意。
但是后排也有一些缺點,比如英菲尼迪轎車慣用的劇院式座椅布置,后排坐墊明顯高于前排,這樣設計的目的是讓后排乘客也能有不錯的前方視野,但代價是頭部空間被明顯壓縮。
可以比較一下我們的體驗者在前后排落座時頭部的空間特寫,在后排只能以祈禱的姿勢祈求快點到達目的地。我的身高比他略矮是180cm,在后排頭頂剛好碰到天花板。所以如果多人乘車的時候,最好讓高個子乘客坐在前排,另外和這個級別大多數后驅車一樣,后排中間位置僅供應急,長時間乘坐可吃不消的。
其它方面,國產英菲尼迪Q50L和進口版Q50的差別也是有限的幾處,比如側面增加了一道鍍鉻飾條,以及車尾的6個中文漢字,這是區分Q50L和Q50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因為48mm加入到本不算短的Q50車身上實在是太不容易被察覺了,如果說和加長后和原型車看起來最接近的,毫無疑問就是Q50L。
國產英菲尼迪Q50L只有2.0T一款動力,與進口版Q50的2.0T完全一樣,這臺發動機是英菲尼迪與戴姆勒合作研發的,基本上就是和奔馳全新C 260L相同的高功率版2.0T發動機,其最大功率155kW/5500rpm,峰值扭矩350N·m/1250-3500rpm,它不是2.0T豪華中級車里動力最強的,也不是加速最快的,而且也不是最省油的,但是作為一臺高功率版的2.0T發動機,它的動力指標、駕駛性能和燃效表現都處于相同類別的車型的中上水準。
英菲尼迪Q50L 2.0T動力指標對比 | ||||
車型 | 英菲尼迪Q50L 2.0T | 寶馬328Li | 奔馳C 260L | 奧迪A4L 45 TFSI |
發動機排量 | 1991ml | 1997ml | 1991 | 1984ml |
最大功率 | 211馬力/155kW | 245馬力/180kW | 211馬力/155kW | 224馬力/165kW |
峰值扭矩 | 350牛頓·米 | 350牛頓·米 | 350牛頓·米 | 350牛頓·米 |
變速器 | 7速手自一體 | 8速手自一體 | 7速手自一體 | 7速雙離合 |
0-100km/h加速 | 7.8秒 | 6.3秒 | 6.99秒 | 6.6秒 |
平均油耗 | 7.4升/百公里 | 7.2升/百公里 | 6.7升/百公里 | - |
制表:鳳凰汽車 |
7速手自一體變速器也是來自奔馳的7G-Tronic Plus,不過英菲尼迪Q50L可不是換殼的C 260L,英菲尼迪的工程技術團隊針對Q50L相對更運動、年輕的產品定位對發動機和變速器進行了重新調校,優化了油門響應速度和變速器的換擋邏輯,比起相對沉穩的奔馳,英菲尼迪Q50L的駕駛感要更有活力。
但更有活力并不意味著無節制的瘋狂,2.0T發動機與7速手自一體變速器的搭配相當和諧,特別是換擋的柔順程度,印象中比奔馳C級自己的7AT換擋動作更柔滑。2.0T發動機的脾氣秉性屬于比較易于相處的,沒有高功率版增壓發動機扭矩突然爆發的突兀感,整體表現更像一臺大排量自然吸氣發動機,當然和3.7L V6相比,這臺2.0T發動機在聲線上還是有明顯差距的。
作為應對主流市場的車型,我認為Q50L的動力搭配完全稱得上順手好用,它不像寶馬328Li或凱迪拉克ATS-L 28T那么強調極端的加速能力,英菲尼迪Q50L雖然慢一點,但開起來感覺更順滑,對于那些開車只是偶爾才想起運動一下的人(相信會是絕大多數)這樣的設定是蠻對口味的。
加長區區45mm,要說對操控性有什么影響,反正我在100多公里的道路實際駕駛過程中幾乎沒察覺到有什么不同,哪怕是以比較極限的駕駛方式去催逼它,依然會感覺車尾的狀態和標軸版Q50極為相似。
我們試駕的是國產英菲尼迪Q50L的頂配版,使用的是鄧祿普SP Sport輪胎,尺寸為245/40 R19。令人感到驚喜的是,雖然頂配車型配備了19英寸輪圈和扁平比很低的運動輪胎,但并沒有讓舒適性和減震能力劣化。特別是以運動轎車的標準看待它的話,Q50L的底盤給人的感覺是緊繃但不僵硬,而且還有股美國全尺寸轎車那種厚重+柔韌的感覺。
或許是因為英菲尼迪植根于北美市場,它的底盤設定很大程度上要顧及北美市場的特性,比如道路狀況普遍比較爛、消費者對車廂靜謐性和舒適度要求高,其實這也是中國消費者的實際需求,因為從道路狀況來看,我國參差不齊的道路質量倒是和美國很像。
所以Q50L的底盤特性拿到中國的路況上讓我感覺很受用,開起來有信心,操控的味道比奔馳C級、沃爾沃S60L豐富得多,同時又不像ATS-L或寶馬328i那么硬橋硬馬的,它呈現出一種舒適中有運動,兩種特性兼顧并且設定在均衡的位置上,這樣的設定我個人很喜歡,因為開起來不會覺得無聊,同時又不會太耗費精力或者讓腰椎覺得不舒服。
英菲尼迪DAS線控轉向技術也應用到國產Q50L上,關于這套創新的技術,我們在之前對Q50的評價和技術解讀文章中都有過深入介紹(點擊下面圖片查看),在此就不多說了。總之我認為這是一套相當好用的轉向技術,但個別細微的表現比如車道保持的表現,的確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適應之后會感覺很好操作,而且隨心所欲的調整也可以迎合你想輕松或想運動的各種訴求。
另一項需要適應的地方,是車廂內中控臺上下兩塊液晶屏的人車交互系統,兩塊液晶屏都可以通過觸摸方式操作,另外在換擋桿后面還有一個便于快捷操作的旋鈕按鍵組合,不過彼此獨立的雙屏設計一開始會讓人覺得很高科技、操作也有點復雜,但是一段時間適應后就能逐漸上手。對于這套雙屏系統,我感覺除了360°泊車影像的攝像頭畫質很渣以外,其它功能我都挺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