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尋性能與節能間的最佳平衡 試駕影豹混動版
發布時間:2022-09-23
任何交通工具的誕生,首要目的是服務于通勤,而寬泛甚至多余的動力,則往往彰顯著它運動性能的深淺。來自霓虹國度的思域、GK5,就是很好的例子,只不過在它們備受追捧的時間里,自主品牌則剛好處于蹣跚學步的階段。時過境遷,伴隨著中國制造的不斷升級,我們終于等到了華系品牌運動家轎的到來,來自于廣汽傳祺的影豹就是其中之一。
對于青年用戶而言,影豹的到來不僅拓寬了自主運動轎車領域的賽道,更拉低了“性能”家轎的準入門檻。得益于此,影豹在上市后的一年中,獲得了良好的市場認可度。而在今年10月,影豹還將為用戶帶來另一個驚喜——重新押寶鉅浪混動技術,擁抱新能源市場的浪潮。這樣一來,混動版本的影豹,似乎找到了運動性能與節能減排之間的平衡點,但隨之而來的問題也即將浮現——換裝混動系統,它還會是那臺影豹么?
駕控體驗:0-60km/h加速3.4秒 百公里油耗4.33L
混動版的影豹最大的看點自然是它的性能表現。它搭載的混動系統,技術與影酷混動版完全相同,也就是廣汽傳祺目前最為先進的鉅浪混動GMC 2.0。
值得肯定的是,搭載鉅浪GMC2.0混動技術的影豹,并沒有向節能路線過度左傾,依舊保持了“性能”家轎的本性。這套混動系統在燃油機方面配備的是廣汽2.0ATK高效阿特金森發動機,最大功率105kW,峰值扭矩180N·m。和所有混動車型一樣,我們不必過分糾結發動機的性能表現,只需記住它42.1%的最高熱效率即可。
而電動機部分,這臺前置的電機系統,最大功率達到134kW,峰值扭矩則達到300N·m。混動系統可實現串聯、并聯與直驅三種工況,起步階段可由發動機釋放300N·m的動力,率先出發,而在發動機與電動機混動交火的狀態下,也依然可獲得175kW的綜合功率,使加速體驗綿延不斷。
為了不辜負影豹家族的“運動”之名,我上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將車輛的駕駛模式切換為SPORT狀態。我嘗試著對加速踏板淺嘗輒止,車輛優先進入電機輸出工況,300N·m的峰值性能火速蒞臨,我可以感受到座椅瞬間撞擊了后背,催促著我繼續前進。
在寬闊的道路環境中,我將踏板瞬間踩到與地板持平,儀表上顯示的發動機轉速雖然僅僅定格至1.6k rpm,但在電驅系統的加持下響胎的聲音將立即穿過靜謐性良好的座艙,而在這份嘯叫尚未平息時,影豹的推背感便立即襲來。
被座椅靠背推搡著一路向前,當時速接近60km時,發動機的轟鳴聲逐漸傳遞至車內,此時車輛尾喉閥門大開,轟鳴聲引得其它試駕車輛駐足觀看。而在時速突破110km時,我仍未放棄對加速踏板的蹂躪踩踏,而這臺搭載混動系統的影豹,仍可用發動機直驅的工況輸出嚴陣以待,用靠背和頭枕的推擠向我的后背繼續“回擊”。
相信這樣的加速體驗,足以打消掉我們對混動系統“節能為主”的固有認知,喜歡性能的年輕朋友,或許能在它身上獲得不錯的動力反饋。由此可見,“影豹”還是那個影豹,但ECO模式是否真的節能呢?
我隨即切換至ECO模式,此時這臺混動版的影豹,依然“豹”心不改,瞬間踩下加速踏板,車頭依舊向上抬起,推背感仍將隨時襲來。我們可以大膽推斷,無論是在哪種駕駛模式下,這套鉅浪混動GMC 2.0系統,將始終保持著初段電驅、中段混動、后段發動機直驅的本性。而輸出標定方面,工程師似乎沒有對電動系統的性能干涉做出太多適配,因而讓影豹的本性得以保留。
而在中高速階段,才是不同駕駛模式間最為顯著的差異。在ECO和NORMAL模式下,發動機的轉速將保持克制,得益于DHT兩擋減速器的幫助,發動機轉速將盡力協調在節能工況下。
可以這樣說,影豹混動版看似走上了一條性能與節能兼容并包的路線,但實際在初段性能階段,將時刻以電驅系統唱霸天下。也正因如此,混動版影豹可以在0-60km/h的加速測試中獲得3.4秒的成績。而在ECO模式下,車輛主要調節的是車輛發動機的工況,因而可以獲得百公里4.33L的WLTC油耗表現。
作為一臺合格的“性能鋼炮”,跑得快,更要跑得從容、跑得穩。車輛采用了前麥弗遜式+后多連桿式的懸架組合形式,相比于同樣標榜性能家轎的艾瑞澤5 GT和繽瑞COOL可是厚道了不少。而這套懸架組合形式也讓車輛的彎道表現提升明顯。
DP-EPS運動轉向系統,無論是在哪種駕駛模式下,都可進行三種力度的主動切換。其實,轉向系統在普通模式下已經較為精準,且偏向于硬朗風格。運動模式,反倒是在一定程度上加入了一些“刻意”的阻尼感,因此我還是建議大家使用普通模式就夠了。
小結:還在擔心混動系統下的影豹,會像節能杠桿無限傾斜么?這套鉅浪混動GMC 2.0系統,反倒是利用了電動系統在加速初段的持續輸出,挽留住了影豹性能家轎的尊嚴,而帶來的另一個好處就是加速初段的靜謐性。而在中高速下,發動機性能至上,嘶吼狀態下性能全線爆發,帶來不錯的動力延續。唯一能夠與節能沾邊的,應該是它ECO狀態下的發動機工況控制,在混動系統交火加持下,WLTC油耗表現實現4.33L/100km。
外觀:戰斗前臉依然“豹”性十足 外形小改或引領家族革新
車輛是否運動,除了它的性能表現,往往也能從它的外形一葉知秋。當然,外形的塑造一向是自主品牌最為擅長的“優勢”,但在影豹身上,這樣的“優勢”毫不違和。
混動版車型外形僅在細節之處進行了小改,而據產品設計師介紹,現在的外觀狀態很可能將成為影豹家族未來的車系視覺特征。
燃油版的影豹通過了肌肉肋線以及棱角鮮明的飾條釋放性能情懷,這一點在混動版車型上得以保留。它的前臉設計靈感來自于戰斗機,通過硬朗的折線以及直瀑式的格柵凝練力量感。
最能彰顯其混動身份的,則是它縱置格柵上方鐫刻的H字符,以及車輛尾標處的混動標識,這一點反倒十分低調和內斂。
豹眼式大燈造型果敢而犀利,模組化的日行燈左右錯落,同時汲取仿生學靈感,我們可在夜間貓科動物的瞳孔中尋找到起源。
影豹混動版車型,車身尺寸僅在高度上與燃油版車型產生差異,這一點應該與底部電池組的排布息息相關。混動版車型長度4700mm、寬度1850mm、高度1440mm,軸距2736mm,雖然定位于緊湊型轎車,但整體尺寸已經十分接近中型車了。
車身以及尾燈的側面,可以找到多處空氣整流設計,車輛的整車風阻系數為0.26 cd,除了對行駛靜謐性產生積極影響,還有利于行駛穩定性與燃油經濟性。
影豹運動版車型的輪圈造型采用了雙色設計,用銀灰色的Y字形輪廓輔以熏黑的五星形狀,突顯其運動本色。與之匹配的輪胎為佳通Comfort F22系列,輪胎內部加入了靜音層,更加適合日常使用。
車輛尾部,依然可以突顯車輛的“豹”性,除了影豹的鋒銳的尾燈,最能突顯性能感的則是底部夸張的擾流器以及雙邊共四出的真實尾喉。外側排氣管內置了蝴蝶閥,可在SPROT模式下打開閥門,提升性能的同時讓聲浪盡顯豪邁。
值得注意的是,車輛的尾部左右肋線處都帶有通風孔,與前臉的“獠牙”造型遙相呼應。而這不僅僅是視覺配件,而是貨真價實的通風孔,可以對制動系統產生一定的幫助。
實拍版車型搭載了不可開啟的全景天幕,寬大的天幕玻璃前部銜接風擋,后部直逼尾窗,形成一條線條揮灑的穹頂弧線。只不過車內沒有配備任何遮擋件,雖然天幕經過了涂裝處理,但還是建議身處南方的用戶后續購買相應的第三方遮擋配件。
車輛四周遍布著多個雷達感應器和攝像頭,這預示著車輛具備了L2級以上的駕駛輔助表現。
小結:外觀一直是影豹家族引以為傲的亮點,而無論是肌肉感明顯的線條,還是棱角鮮明的細節勾勒,混動版車型都得到了保留。換句話說,它與普通版車型的外形差距僅在細微,就連車上的混動標識都似乎無比的低調。
內飾:內飾配色彰顯身份 空間營造有小心思
在內飾上,影豹混動版依舊延續了傳祺品牌一貫的用料風格,給人的感覺十分厚道。最直觀的感受,相比于艾瑞澤5 GT、繽瑞COOL等車型,軟性包覆面積影豹家族一向給得很足。
在配色方面,為了彰顯混動版的獨特身份,車輛啟用了科技白+混動藍的全新配色形式。相比于常見的非黑即白,給人的感覺更為溫馨和清爽。
車輛的內飾視覺,似乎并不急于將自己的性能元素和盤突出,而是將氛圍感逐步提升。中控臺上的軟性包覆給人一種類皮材質的觸感,而親膚位置的軟性包覆面積也是同級車型中少有的表現。
方向盤尺寸較為緊湊,但對于性能愛好者而言剛剛好,配合關鍵位置打孔材質的運用,左右打輪更加跟手。左側的駕駛輔助功能按鍵,不需繁瑣設置,可在駕駛中一鍵進入巡航狀態,十分方便。
兩塊同尺寸的液晶屏分別充當著中控屏和全液晶儀表。既然標榜自己的性能身份,車輛自然會將加速G值和圈速計時器納入系統,用戶可通過方向盤后方的液晶儀表進行調取。
車機搭載了傳祺家族當家的ADiGO系統,讓用戶駕駛過程中手機退居二線,常用的APP均可同步于中控屏之中,以待隨時使用。
車內儲物空間不算太多,但勝在實用。儲物格主要集中在了T字區域,兩個杯架與中央扶手箱合二為一,又由于采用了電子手剎和擋桿,下方位置同樣可以獲得不錯的儲物空間。
后備廂尺寸中規中矩,并保留了4/6比例放倒的功能性,可以在搬家購物過程中進行空間拓展。
制約后備廂空間的因素,多少與外形輪廓的塑造有所關聯,而這一點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駕乘空間,這在同級產品中也屬于“通病”。
身高1.75米的體驗者坐于前排,將座椅放置最低并保持正常駕駛姿態,可獲得一拳左右的剩余空間。因此對于個子較高的用戶,最好將座椅放置最低,從而獲得最佳的駕駛姿態。
同一位體驗者來到后排,得益于優勢明顯的2736mm軸距,腿部可獲得兩拳多的剩余空間,但頭部空間距離車頂僅剩下四指余量。這臺車似乎更加適合1.85米及以下的駕乘者來使用。
值得一提的還是細節,后排左右兩個位置,相較于中間位置坐墊深寬進行了一定的拓展,因而讓腿部承托更加到位。而中間位置,雖然配備了頭枕,但由于深度空間不足,以及地臺一定的凸起,并不適合長途乘坐,別忘了它緊湊型家轎的定位。
小結:內飾絕對是影豹混動版車型的加分項,它不過分張揚自己的性能屬性,而是將溫馨的駕駛氛圍給到大家。我們只能通過G值表、圈速表等功能細節嗅到些許運動的味道,算是“深藏功與名”。但事件往往呈現出兩面性,或許是為了營造更加瀟灑的車頂曲線,車內的高度設定多少會受到影響,更加適合1.85米及以下的用戶駕駛,靈活的儲物格設計以及可圈可點的縱向空間就全當彌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