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成功的進化 深度試駕全新榮威i6 MAX
發布時間:2020-09-14
上一次試駕榮威i6 MAX主要都是在封閉場地內進行的測試,并沒有開放道路試駕這個環節,而這次與上次卻截然不同,我們開著這款車進行了500公里的長途試駕體驗,主要是在高速,市區,山區這三種路況下進行的。那么在開放道路下試駕與封閉場地內測試到底有什么不一樣的感受呢?那接下來就讓我跟大家來一起聊聊吧!
在滿載四人,后備箱裝滿行李,開著空調的條件下,車輛的動力表現并不是很充沛,尤其是在D擋模式下,油門響應并不是很積極,在全油門之后,大概要經過1-2秒才能感覺到渦輪啟壓后的車輛加速度。
在轉向手感方面的調教整體來看還是比較到位的!轉向虛位少,轉向力矩適中,在低中高速度區間的隨速重力變化并不是很明顯,可以讓大部分駕駛員輕松適應手感變化的全過程,尤其是高速行駛時并沒有給人一種很輕不穩的感覺。這套EPS Pro高階動態電動助力轉向系統的標定的確實很合理!
換擋撥片的響應速度非常積極!這確實讓我有些出乎意料。無論是升擋還是降擋,它都能快速精準嚴格執行你發出的每一個指令,尤其是在準備要超車的過程中,完全可以使用撥片來控制車輛進入理想的擋位和轉速區間,遠比在D擋模式下通過深踩油門降擋加速要來的直接。但前提是必須要將掛擋拉到S擋模式下才可使用撥片。
在高速行駛時我特意體驗了一把AI Pilot智能輔助駕駛系統,整體來看還是很好用的,即便在雙手離開方向盤后,它依然可以很有效精準的控制車輛在本車道內進行行駛,當前方出現慢車時,系統也會根據預設跟車設距離進行減速及加速。在雙手離開方向盤10秒后,系統就會出現第一次警告,如果駕駛員還不接管方向盤,系統會自動解除輔助駕駛模式,這時車輛并不會采取緊急制動,而是會慢慢逐步減速偏離本車道。
在120KM/H速度下巡航時,車輛的NVH表現非常非常到位!尤其是在風噪和胎噪方面的處理,車內乘員之間可以很輕松的用小聲進行相互溝通,這也為全車乘員提供了很舒適安靜的駕乘體驗。當然,這絕對要歸功于以下幾項:低風阻系數的外形設計,前后四門窗雙層玻璃的選用,米其林浩悅3輪胎的搭載,A,B,C柱,備胎艙及輪拱罩內的聲學隔音處理。
在山區路段行駛的過程中,尤其是在彎道里,車輛的側傾幅度較大,減震明顯偏軟,橫向支撐性不是很足。不過在中低速區間濾震性相對說的過去,能感覺到避震器的低度阻尼及回彈暫時夠用。但是在高速行駛時尤其是通過橋梁并接處這些起伏路段時,就明顯能感覺到后減震經常會出現多余的二次彈跳,給人的感覺并不是很舒適,這也說明在滿載狀態下避震器的高速阻尼及回彈有些不夠用。
其實整體來看i6 MAX的調教更多還是傾向于舒適性方面,激進駕駛并不符合它的風格,尤其是在滿載的狀態下,無論是加速及制動還是操控都會受到很大的影響。不過整體油耗表現還是比較理想的,經過綜合路況行駛后,百公里油耗平均值在6.8L上下。
14英寸四曲面多媒體大屏設計雖然很主流,但是在取消了大部分物理功能按鍵后,用手進行操作時就不是很方便了,最為明顯的就是在調整空調溫度和風量時。不過還好語音功能很好用,識別率很高!彌補了這一些不足。想必工程師在設計之初應該就是這么考慮的。
由于上次在測試場內試駕的車輛語音系統沒有被注冊激活,所以當時并沒能打開天幕。而這次注冊激活后我們通過語音控制打開了天幕遮陽簾,遺憾的是天幕設計并不支持開啟。可以看出3㎡180°超廣視角設計確實使得車內擁有很好的通透性。
后排乘坐者身高為1米78,可以看出頭部空間和腿部空間相對比較充裕,但是后排座墊的角度設計有些偏厚偏高,乘坐者需要有一個適應的過程。在正常坐姿下,后風擋玻璃并不能完全給乘坐者帶來很廣的視野體驗,反而在陽光充足的條件下會有些偏曬,如果后風擋玻璃能提供遮陽簾那就可以輕松解決。
總結:經過兩天500公里的開放道路試駕體驗后,榮威i6 MAX給我的感覺就是,這臺車在舒適性方面的調教確實下足了功夫!尤其是在NHV的方面。這也是目前的主流趨勢,運動的外觀設計并不一定要擁有很性能的調教表現,這樣一定會犧牲掉部分舒適性。我相信目前絕大多數消費者都更傾向于能購買一臺外觀即年輕時尚,內飾又豪華科技,乘坐還舒適安靜的汽車。榮威設計團隊一定是進行了充分考慮,也希望榮威未來能帶給大家更多不一樣的新車型。
如果想看上一期車輛測試過程及參數指標,可以打開以下鏈接↓
http://news.qichedaquan.com/shijiapingce/20200830/362706.html